16岁高中生成立“翻译小组”支持国际免费午餐!

自2017年成立至今,国际免费午餐项目收获来自海内外无数爱心企业、个人的捐赠支持,项目累计在非洲投入爱心善款超过1000万元,走进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尼日利亚、马拉维等6个非洲国家,累计开餐32所,受益人数7663人。

如果要说,国际免费午餐在海外执行遇到的困难,必须得提一句“语言”。幸运的是,我们拥有一群优秀的志愿者,他们承担了“翻译”的重任——开餐学校每月定期提交英文版月报,翻译志愿者们分工翻译成中文版月报,用于国际免费午餐各大公募平台筹款进展公示及捐赠人反馈。

   本期的志愿者故事就来自“国际免费午餐翻译小组”,16岁的高三学生Henry从2023年1月起帮助项目组建“翻译小组”,至今该小组已有超过40名来自中外的小小翻译官,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发挥所学,给予项目极大支持。

【注意排版分割线,下文是Henry第一人称讲述】

“学习的本质是实践”,成为一名翻译志愿者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在我看来,学生时代所学的知识应该脱离书本,思想应该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在无穷无尽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独特的价值。

从6岁起,我就拥有了“双语人生”,小学、初中和高中时光都离不开“双语”,不仅是通过两种语言学习内容,更是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认识这个世界。

2022年,通过机缘巧合,我认识了邓飞老师。邓飞老师是知名的调查记者和公益人,2011年4月2日他联合500名记者、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该项目至今帮助解决了无数儿童饥饿问题,为乡村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保障。我非常佩服邓飞老师,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影响更多人一起为乡村儿童筹集善款,希望他们能像我们一样健康地生活,快乐地学习,于是我选择发起“腾讯一起捐”,每个月坚持捐零花钱支持我的同龄人们,我还召集了12个月捐小队一起行动。

后来,我又关注到了“国际免费午餐”项目,当时受疫情影响,项目执行工作困难重重——多国之间协同工作不易、中外交流语言有障碍等等,国际免费午餐急需翻译团队来缓解执行过程的交流问题。在了解情况后,我发现我的能力和资源恰好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难点,于是提出了成立翻译小组,协助项目更好地开展执行工作。

2023年1月,我通过不同渠道在全国范围内召集有双语能力、有意愿的初高中学生成为志愿者,组建起“国际免费午餐翻译小组”。2023年2月份起,我和其他3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小志愿者们将来自非洲开餐学校的月报、年报翻译为中文版本,再由项目工作人员及时发送至国内捐款方,以便他们了解项目进程和当地情况。

如今的翻译小组已经有超过40名来自中外的小小翻译官。回顾这段志愿服务旅程,我真切感受到每一位翻译官背后付出的努力,一开始我们只能不断实验不同的成员组合翻译,不断磨合到每位志愿者寻找到各自的最佳搭档;我们从对不同食物名称的陌生到现在对每一个学校的食物特点了如指掌,我们能够及时响应项目的各项翻译任务,快速且精准地翻译任何资料,我们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异国的同龄人/弟弟妹妹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成为一名双语学生并不容易,能够尊重两种文化差异也是一种宝贵的能力。这一年多来,通过国际免费午餐,我和我的组员们都发挥了各自的独特价值,将学习的知识加以实践并产生效果,这是我理解的“学习的本质”。

未来,希望我们的翻译小组可以进一步用我们独特的价值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服务好国际免费午餐项目,期待以此链接更多国际公益项目,用双语学生的双向思维促进中外公益合作,让世界看见中国。

——高三学生Henry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